查看原文
其他

【黄煌经方】经方运用的思路与经验(1/2)

岐伯有道 2020-09-18


 点击上方"岐伯有道"可关注我们

讲稿实录

一、开场白

      

好,谢谢徐院长的介绍!谢谢同学们多次的掌声!刚才徐院长说了,经方是中医的根本。因为在西汉的时候,《汉书·艺文志》中,医学的分类上,就有医经与经方的说法。经方是个古代的名称,但是这个名称并没有被我们广大的中医所熟识。十几年前我在学校开了一门课,叫经方应用。开课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为什么要来选这门课,因为这是一门任选课。有位同学说他是经贸学院的,他以为我讲的内容和经济有关系;还有个同学说他以后想当妇科医生,所以选了这门课,他以为经方就是调月经的方;更有同学把经方的“经”字写成金银铜铁的“金”,等等。这反映了在高等中医教育中,经典已经被大家所忘却,甚至淡漠。经方,中医最重要的学术领域,然而它没有进入到中医教学初期层面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好东西是不会失传的这么多年来,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张再良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赛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我们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大批老师,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大家的努力和呼吁下,经方越来越热门,成为了一个热词。在网络上搜一下“经方”,可以出来很多词条;到书店里面去,经方的书是最畅销的;如果办学术讲座,有经方专家来讲,往往会座无虚席。所以经方已经红起来了,而且在国际上也越来越热。我这次刚刚从加拿大、美国回来,分别在多伦多和圣何塞都见过我们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的分院,在国外已经开始培养以经方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所以经方已经被大家所认识了,而且上海中医药大学也把经方的教学作为这次暑期研究班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医药大学的领导和老师是有慧眼的。因为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上海的大家非常多,恽铁樵、陆渊雷 、祝味菊先生,包括曹颖甫先生的弟子姜春华先生,还有夏仲芳先生,都是擅用经方的。今天我到这里来也很高兴,上海这么多年轻的学子都在注重研究经典、经方,这让我很欣慰。我也想就这个机会谈一谈我对经方的解读,对经方运用的思路和经验,供大家在学习研究经方的过程中参考。


二、解读经方


1

经方的概念


首先,我要说一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方?经方在国外,经常被翻译成classical formula,但是我认为不能仅仅这么翻译。当然,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这一点没有异议,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是经方;同时经方也是古代经验方的略称,有很多汉唐时期的方子也是经方。孙思邈《千金方》里面的犀角地黄汤也属于经方的范畴,也可以研究;还有人说,经方是经常用的方,这个也有道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沿用至今、经常用的方就是经方;还有一种解释更值得我们重视,经方是经纬之方,是规矩,是准绳。所以我说,经方只能翻译成Jing Fang,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名词,不能把它改名,所以你们以后在国外讲学、在发表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用Jing Fang这个名称,只能直译,有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改名换姓就不行了。


刚才说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现在这是一个公认的概念。在《中医药法》上,经方的官方称呼是古代经典名方。但是很可惜,因为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说法,所以今后古代经典名方应该还是用经方来称呼更好一些。经典,这里主要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我们称之为经典之方。中医的书汗牛充栋,但是,就方家来说,这两本书是最值得我们看的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两本书依然是我们临床医生的必读之书,甚至是我们研究生进行研究的基本素材,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罕见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像《伤寒论》这本书,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六十年代以前中国的伤寒注家就有三百多家。但是,根据同时期的统计,日本研究《伤寒论》的专著竟然有四百多家。不管怎么样,这本小小的《伤寒论》以及薄薄的《金匮要略》会引起后世这么大的重视,确实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我们依然在这两本书中寻找研究的基本素材,甚至我们每天开的处方都是来自这里面的方。


经方有多少?大家有没有想问的?《伤寒论》的方是113首,《金匮要略》的方有140首,一共大约253首。但是,在这里面筛去一些有名无方的和一些重复的方,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大约只有100首左右。大家也不要怕,能把这100首方记住,我们在临床上已经够用了。现在的问题是,这100首方很多中医都不记得。我们也做过思考,因为现在我们正在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如果卫计委进行一次调查,会发现很多中医医生对经典的知识非常贫乏,小柴胡汤有什么药说不出来,大柴胡汤也是摇头不知,连桂枝汤的药物都说不清楚,这种现状是令人惊讶的。作为中医,如果不掌握100首经方,是做不了中医的。


2

经方的特征


经方有什么特征?我给大家说一说。


1简


首先,经方药少单味药的,一味甘草就是一张方——甘草汤;两味药的,桔梗、甘草又是一张方——桔梗汤;三味药的方很多,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四味药的方——四逆散;五味药的方——五苓散;六味药的方,有当归芍药散等;七味药、八味药的方子更加多见,如小柴胡汤是七味药,大柴胡汤是八味药。张仲景的方也就那么七、八味药,甚至五、六味药,两、三味药也有。芍药甘草汤就两味药,很好用;桔梗甘草汤治疗咽喉痛,感冒以后咳嗽、咽喉痒,用甘草、桔梗泡水喝就行了。昨天我看北京的冯世伦教授的团队,他们在讲一张神奇的古方——苦酒汤,半夏,醋,再加上鸡蛋清,治疗咽喉疼痛,说不出话,所以说经方很小。桂枝茯苓丸五味药,背得出来吗?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这些东西都要记住的,这是我们的基本功。所以经方非常小,不像我们现在的处方。南京某门诊部的一个医生开的处方,七十八味药,这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让人惊讶。七十八味药,已经把药房里面三分之一的药放进去了。我并不是反对用大方,但是如此大方让人瞠目结舌。即使是把这个病人治好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经验,怎么写这个医案。但是这种方多得很,上海有好多医生也开大方,大到要用麻袋装,用大锅来煎煮,那怎么行呢?而且用量还非常大,一开就是二十八副药,这哪是开方的人?这是卖药的人!还有看到一张方,我是看不懂,像天书,隐隐约约可以猜到一些,半夏、鱼腥草、苏梗……这张方洋洋洒洒,好像不得了一样。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医界,就是一个大方充斥的世界,非常危险,方大之弊害死人这样下去我们将无法总结经验,无法传承学术。


2便


经方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很平常。什么叫“常”?它用的都是一些常用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柴胡、黄芩、半夏、人参(我们用党参)、甘草加姜枣,就是小柴胡汤,也都是常用药,很少有珍稀贵重药材。有没有冬虫夏草?有没有犀角?有没有牛黄?有没有麝香?都没有。没有这些药我们就不会治病了吗?非得要冬虫夏草才有补益作用吗?现在冬虫夏草的价格被炒得和它的价值完全相背。好多人来问我:“黄老师,我能不能吃冬虫夏草?”我是看人的,如果是个大款,我回答非常干脆:“要吃,多吃。”你不吃的话,西部的人靠什么吃饭?这等于财政转移致富。但如果是来自农村的,真正有病的人,我会告诉他,不要花这个钱,我们有的是好方子,有的是又好又便宜的药。还有一点,我们经方里面不用血淋淋的熊胆、鹿茸、穿山甲,也没有蛇,很少用动物药,所以经方在国外很容易推广。现在有人利用穿山甲的问题来黑我们中医,我说中医当然有穿山甲,而且也是个好药,但是我们也有不用穿山甲的方,我们不用也能治病。也有人用熊胆的问题黑我们中医,我说我们不用熊胆,经方中有用到胆汁,但那是猪胆,生活中有的是。所以经方很平常,它能走入我们寻常百姓家。而且经方很环保,植物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虫类药和矿物药,柴胡、黄芩、黄芪、半夏、党参、桔梗、甘草,都是植物药。所以,动物保护组织不会反对经方,佛教、有宗教信仰的人用经方也比较安心。所以经方有普适性,有利于国际化。


3廉


另外,经方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廉价前几年我叫学生去核算过:四逆散一天四块钱,算是贵的;半夏厚朴汤四块一毛钱;桂枝茯苓丸如果自己做的话,打成粉,加点蜂蜜搓成丸药,每天10克,还不到五毛钱,非常便宜;葛根汤每天一剂,四块五毛钱,也不用经常吃。所以经方非常廉价,可以说是不花钱能治病,花小钱治大病。中国的医疗改革,如果不用经方,那是不完美的。中国虽然有钱了,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钱,现在庞大的医疗开支,我们国家的医保是吃不消的。不要说我们,美国奥巴马也为医保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经方。


4老


经方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老。经方都是从远古走过来的老方子:三黄泻心汤,据说是伊尹创的;谁发明了桂枝汤我们不知道,张仲景时期就是古方子。姜是老的辣,方是古的好。这些老方子就像老姜一样有味道。它不像西药,一有新药就要不断淘汰,我们中医就要讲古方,从古时候用到现在的东西。现在转基因,我们说不清楚好坏,但是大家敢吃转基因的食品吗?中国人吃大米多少年了,你说这个是老的,我们不吃,光吃蛋白粉、葡萄糖行吗?方是古的好,这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点。


3

经方的起源


为什么说经方好?这些方不是拍脑袋就能拍出来的,也不是苦思冥想就能想出来的,更不是按照君臣佐使、气血津液、五行生克的理论制出来的。没有哪个医生有这么好的脑袋临时能够开出一张好方子来,药和药的组合是经过很多年在人身体上的的临床实践得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怀着敬畏的心情来看这些药。神农说:“我们是亲口尝出来的!”砒霜大毒,《神农本草经》上就这两个字。为什么不写小毒?因为吃一个死一个,“大毒”两个字的背后是无数的生命,是累累的白骨。同样,大黄泻下,麻黄发汗,怎么来的?不是在老鼠身上试出来的,是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身体尝出来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是多么艰辛、悲壮的发现过程,死了多少人才有了我们的中医中药。现在我们的不孝子孙有的还黑中医,说这个没用,我说那你吃吃砒霜看有没有用?砒霜也是药。如果你不吃砒霜,去吃乌头、附子,勇敢的话,生麻黄用到30克,看看效果怎么样?谁说中药没有效果的?


而且我们中医还有个本领,就是伊尹他们调制出来很多的汤方。我们中医不止单味药,最早是用单味药,后来就用复方了。中国人知道怎样把毒药的毒性降到最低,把它的疗效提到最高。这就是我们配方的奥妙,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麻黄里面的麻黄素提纯了是冰毒,是毒品。但是我们不单用麻黄,还要加甘草、桂枝,麻黄的副作用就被控制了,所以麻黄在复方中并没有毒性。如果按照现在提纯药的思路来看,认为很多中药有毒,这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汤方是经过几千年的生活实践,慢慢尝试、调制出来的,而且是从厨房里面走出来的。伊尹是谁?伊尹是协助汤王建立商朝的第一个宰相。他是一个厨师,是厨师们的始祖,但又是我们汤方的始祖,他利用非常高超的烹调技术创制出来好多经方。他有本书,叫《汤液经法》,就是一本古典的经方著作。所以在伊尹时代,汤方已经形成并且完备。当然,伊尹只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化身,所以好方好药都是我们的前人长期用他们的身体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中国的经方和烹饪有不解之缘,经方里面有很多药物都是食材。桂枝汤的五味药,如果把芍药拿掉,生姜、红枣、甘草、桂皮、肉桂都是我们厨房里面找得到的,把芍药换成几块排骨,一炖也是满屋飘香。所以,经方是来源于生活的,是从厨房里面走出来的。经方虽然古老,但是我们中国人尝上去就有种非常亲切的味道,它融入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医学。所以中医不是科学医学,是生活医学。


这就是我对经方所作的解答。一个不懂得生活,甚至不会烧菜、不会尝菜的,不懂得中国人生活习俗,没有中国人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的中国人,是学不好经方的。


三、提倡经方


下面我说说为什么要提倡经方。有人说经方好,好在什么地方?有人说经方能挣钱,能够产业化;有人说经方赚不了多少钱,方小。那究竟为什么要提倡经方?我有几个理由。


1

经方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和关键


第一,从我作为老师的角度来讲,我发现从方入手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我发现很多同学踌躇满志来到中医药大学,但是出去的时候往往是垂头丧气、嗤之以鼻,他不愿意学中医了。为什么?中医太难学。中医确实难学,我原来攻读的一个学科叫中医各家学说,从古书上看,我发现确实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也不知道谁是正确的,用苏北话讲叫“各家瞎说”。辨证的方法也非常多,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各种各样的辨证方法,令人眼花缭乱。现在流派也非常多,有擅用温药的,有擅用凉药的,有主张滋阴的,有主张健脾的,有主张中西医结合的,有主张纯中医的。对年轻的学子来讲,这是一个考验,不知道看谁的好。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不可能说花三五年研究一个流派,觉得不好,再换个流派又花三五年,几次下来都白发苍苍了,还做什么中医?学中医红军过草地,稍有不慎就会深陷泥潭无力自拔,把你一生一世的精力吸得干干净净,你都不知道这是上当了。学中医很难,一般情况就不要来学,徐灵胎就说过,学中医只有五种人能学。你以为学中医是卖生姜、大蒜挣几个小钱的?中医是大道!不是聪明的人就不要来学中医,因为太难学了。


我也是这样,我不聪明,学来学去学到后来眼前都发花,我有过迷茫、徘徊、困惑、疑问,在困苦中挣扎过。我从1973年开始学医,到1983年脑子才慢慢清楚。后来我发现,理法方药这座大厦,上面的理法遥不可及,我只能从方入手。因为你不管什么样的辨证,什么样的流派,到最后给病人的都是一张处方笺。我就从处方笺入手,因为处方笺里面不会有那么多药,就从这些药的搭配,我来研究方。从方切入之后我发现,上可以连法,甚至达理,下可以用药,因为临床上绝大多数不会用单味药。中国人使用天然药物的智慧,就是方方是中医的根本,所以我从方入手。


日本著名的古方派大家,吉益东洞说过一句精辟的话:“医之学,方也”,医学的学问是方。说了半天的理论,到最后都是要开方的。我们说这个药好用,那个药好用,也是要通过配方才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方是我们切入学习理法方药最关键的一个层次。但是方有很多,《中医内科学》的方就有两百几十张,《方剂学》也有三百多张,这么多方怎么学?所以要学经方,因为经方是众方之中医是方的海洋,不要说现在,宋朝时候的方书,《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收方16834首;《圣济总录》,官方编纂的方书,二百卷,收方20000首;《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收方61739首;我们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九十年代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著了一本《中医方剂大辞典》,洋洋十大卷、十八本,收方96592首,号称“收方十万”。谁能记得住?有必要吗?没有必要,我们也没办法记住这么多方,记住了也没用。重要的方剂都在《伤寒杂病论》中所以又回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了,掌握这里面的方就够了,这些是方之祖,是方精华。


2

经方是规范


经方是临床的规范,做学问必须要有规范,一个没有规范的学科是不成立的。所以中医能够延绵到今天一定有规范,其规范在哪里?直到八十年代我才搞清楚,医学是有本源的,中医的规范就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这些著作当中。这是徐灵胎说的话,他是让我走出中医困惑的引路人。


1组成和命名规范


我们来看经方,的组成和命名都非常规范。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如果加一味药,加附子叫桂枝加附子汤,加葛根叫桂枝加葛根汤,不叫桂枝汤加减。桂枝汤里面的芍药翻倍,变六两,另外加一块饴糖,叫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芪叫黄芪建中汤。稍微动一动,方名就变了,不像现在,都是某某法、某某汤加减,笼统浮夸,毫无科学。


2方后注规范


而且怎么煎、怎么服,服后有什么顾虑,张仲景在方子下面说得明明白白。炙甘草汤,酒七升,水八升,水、酒几乎各半来煎煮;桂枝汤,服完以后必须喝热粥,要温覆,要出点汗,但又不能出得太多;五苓散,服完以后要喝热水。这些张仲景在原文上都说得非常清楚,有的要加蜂蜜,有的要加酒,有的红枣要三十枚,有的是二十五枚。不像我们现在的《方剂学》,方子后面就写三个字——“水煎服”。


3主治和适应症规范


中医是门技术,是用来看病的,不是让你随意涂涂画画的行为艺术,它的技术性非常强,在方子中就反映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经方的适应症,这个方子如何用?在什么地方需要用?这一点最重要,就是方证。我们现在引出一个概念——方证,的主治和适应症非常规范。经方好在哪里?就是好在有方证。一棵草,有证是药物,无证只能叫植物;几味药,有证是方,无证就只是一堆药。我们在用一味药、在开一张方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证?方必有证,有方证才能成方。不是说随便青菜萝卜来了一装就是菜,药物是有规定的,方证才是经方最动人之处。学中医要学经方,学经方的关键在于要识别方证。


四、方证的概念及意义


方证是什么?方证不是四个字、四个字的概念。现在我们学中医,四字句的语式大家都非常熟悉,脾肾阳虚、肝阳上亢、水不涵木、阴阳两虚……都是四字句的模式。我是不大用的,你看我的书,很少用四字句的语式。当然,我八十年代以前写的文章很多也是这样,对仗对得也还好,后来我发现不能这样做。因为方证里的证,是你用方的证据。你凭什么要用这张方?你凭什么要用小建中汤而不是用桂枝汤?你凭什么桂枝汤要加附子而不是加葛根、不是加黄芪?你的证据在哪里?因为这个证据是我们安全、有效地使用这张方的临床证据,脉怎么样,舌怎么样,人体怎么样,你要说出证据来。


方证必须对应,这样方子才会有效果。如果说,方是一把钥匙,那么证就是锁眼。小小的钥匙只要对准了锁眼,哐啷一声大铁门轰然打开。如果不对证,你无论怎么用蛮力也打不开。四两拨千斤,前提是你的四两要对准关键,才能撬得动千用苏南老百姓非常淳朴的话来讲叫“方对证,喝口汤,不对证,用船装”,老百姓都知道如果对证下药,很快就会有效果。古书上讲的“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不是假的。但是如果不对证,那你就是用船装药也未必能治好。而且方证相应的这个问题,著名的伤寒理论家、经方理论家柯韵伯先生也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他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根据证才设立的方子,“见此证便与此方”,就是有是证用是方,是张仲景最灵活的方法。我们不讲太多空洞的理论,看有没有这个证,有证就用这个方,没证就不用这个方,不是说一定要按照六经来设立方子,它是因证而设,因此《伤寒论》这本书强调方证。


胡希恕先生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我们经常讲辨证论治,不是仅仅停留在辨气血、辨阴阳、辨脏腑上,要辨方证,这才是最重要的着眼点不辨方证,方证不能相应,就像两根电线接触不良,电路就不行。你不要去“差不离”的,“差不离”没用。刘渡舟先生晚年写过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叫《方证相对论》,这位《伤寒论》的教学大师,在晚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刘老要是早点说就好了,当时他的教材里没这么说。刘老用药很好,方证非常明细,但是没办法,他教学的时候不能光讲方证,如果只讲方证,恐怕他教研室主任的位置就待不住了。


整个中医界笼罩在医经的这种气氛中,大家非得讲一套理论,讲得越玄还越有感觉。所以在座的年轻学子们,你们要有科学精神,敢于怀疑,要做《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孩子,实事求是,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眼光,总是认为自己没到那个道行,还要修炼,这是宗教才做的事情。我们搞的是科学,中医界的科学精神在哪里?现在很多人不敢怀疑,不强调实证,都是想入非非、好高骛远。你脚踏实地,在下面跑几步给我看看,不要总想飞,不要做司徒玄。


五、识别经方方证的方法


下面我要讲第三个问题:我已经引出来了经方方证的概念。这个是最最重要的。“如何识别经方方证?”这又是我们学习、应用、研究经方最关键的问题。方证要相应,但是这个证怎么把握?我们有两个要求。


1

熟悉经典方证


第一个要求,希望大家要熟悉经典方证。所谓经典方证,就是原文,《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原文。这是前人的经验结晶,是前人应用经方的口诀,所以他们朗朗上口。在以前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就是口授心传,代代相传。这些原文又是应用经方的密码,所以它有暗号,你一下子搞不清楚,一开始读《伤寒论》的时候,无论如何读不进去,因为这是密码,这是暗号。但是这些东西是我们撬开经方方证的第一步,没有这个是不行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如果不掌握就没法跨出第二步,这是我们的基础。


为什么要在中医药大学开《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原文课?目的就在这,这是我们的基础和本源。虽然张仲景《伤寒论》上就这么几句话、几个字,但是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应用方子,这是具有方向性的内容。


桂枝汤证


桂枝汤的条文很多,但是其中有些词是方证的眼睛,是我们使用这张方的抓手。比如说,“脉浮弱”,用桂枝汤一定要摸脉搏,脉搏要浮,要弱,按之如葱管,跳得也不快。“脉浮缓”、“脉浮弱”这都是一个指征。这是第一个指征。第二个指征, “自汗出”,容易出汗,没有用发汗药的时候皮肤也是湿润的。这是很多医家使用桂枝汤的一个抓手。像柯韵伯前辈就说了,只要抓住弱自汗,他就能用桂枝汤。在临床上确实如此


比如说,有个老人左肾肾癌切除以后,大汗淋漓,而且有严重的饥饿感。桂枝汤可以治疗自汗,但是汗出太多,同时有强烈的饥饿感,这是用黄芪的指征,用桂枝加黄芪汤,干姜代替生姜。病人用药以后,汗收,精神马上恢复。


又来一位老人,也是肾癌手术,手术以后食欲不振,脉搏弱、缓,食欲不振,纳差,闻到菜的味道都要恶心,人逐渐消瘦。这种情况要提升他的食欲,需要用人参,用党参替代,桂枝汤加党参。按照张仲景的用法,吃完药以后喝一碗热粥。病人吃药七天以后,能吃饭了,体重开始上升,脸色好转,脉搏变得有力。所以“脉弱自汗”,这是一个原文提出来的使用桂枝汤方证的关键词。


泻心汤证


泻心汤的原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我们不讲“心气不足”这个词,对于“吐血衄血”这个词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确。泻心汤,也叫三黄泻心汤,药物有大黄、黄连、黄芩,是一张止血方。陈修园先生说,“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泻心汤百试百效”。何止是陈修园,吴鞠通先生也用,有一个酒客“大吐狂血成盆”,6个字把吐血的量和病情的危急程度刻画得栩栩如生。用什么样的方?“予大黄六钱,黄芩、黄连各三钱,一剂而止,二剂脉平”。无独有偶,吉益东洞也有个案例,有一个人,每旬必一动,常年吐血。有一年秋天大吐血以后,气息顿绝。所有医生都认为没法救了,准备要安排后事了。请了吉益东洞过来,判定这个人有没有死,他用棉花放在病人鼻子下面,看到棉花还有点动,说明有微弱的呼吸。做腹诊一摸,腹主动脉有搏动,人还活着。怎么办?就用三黄泻心汤。病人吃药以后,腹中雷鸣,下利数十行,人就醒过来了。继续用药,结果竟然把病控制住了,十多年没复发。


吴鞠通用,吉益东洞用,我也用。一个公务员,49岁,支气管扩张出血久久不愈。很简单,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不用煎煮,用沸水泡15-20分钟就喝,每天一杯,喝13天,居然把他的支扩控制住了。他是来自山东的,后来我到莱芜市中医院去,他拿着这个方子来告诉我,没想到这么便宜的药居然把他的病控制住了,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有个病人得了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罕见病,叫支气管淀粉样变。我问他有什么不舒服?他说咳血。这我有办法。生大黄10g、黄连5g、黄芩10g,沸水泡服,本来病情是非常危险的,药吃了半个月以后,病情基本控制住了。


还有一个血小板无力症的孩子,大量的鼻子出血、牙龈出血,出血以后都要输血,他的家庭支付不起庞大的输血开支。他爸爸来找我,他们之前吃过一张方子,犀角地黄汤合十灰丸,方子很大,是有点效果,但是太贵,每次要几百块钱,他说他是打工的,吃不消,希望我能开一张便宜点的方子。我开了泻心汤,生大黄6g、黄连3g、黄芩6g,他女儿吃了以后病情就此控制住了。所以,张仲景的“吐血衄血”这几个字是经典方证,我们一定要熟悉,熟悉以后,临床上使用效果就显

半夏厚朴汤证


半夏厚朴汤,“咽中如有炙脔”,“如有”不是真有,只是感觉。现在临床上也有很多感觉异常的疾病,我们就可以用半夏厚朴汤。神经症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效果非常好。有的病人杯弓蛇影,这是一种感觉的异常;还有心理的疾病,对于这种疑病症患者,也可以用半夏厚朴汤。

真武汤证


真武汤证,“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病人就像这个小猫,站不住要倒地;或者是一个严重的眩晕症患者,支撑不住;或者人极度的疲劳,老是打瞌睡,要倒地;或者病人头很重,头很昏,共济失调、小脑萎缩、高血压等这些病所出现的眩晕,如坐舟中,如同腾云驾雾,这种情况就用真武汤。张仲景把经典方证说的非常的形象,“振振欲僻地”,病人需要找个东西支撑才能不倒地。



经典的方证就是那么朴实、实在。张仲景当年不评职称,不弄那么多复杂的数据,也不追求数字。所以经典的东西不能忘。日本的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他来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时候,突然之间跪下。为什么?他说这种旋律我们只能跪下来听。这是张仲景的东西,我们前人留下来的东西。你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时候,至少先洗干净手,最好点上一枝香。但是要说明经典的东西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是不完整的。经典的原文犹如冰山一角,很多在水面下的部分他没讲,难点就在这里。我们要探索下面的部分,这个叫研究。所以到中医药大学来,不是简单地来学的,更是来研究的,没有研究的眼光和头脑,是没办法学好中医的。经典原文是一只水晶鞋,我们要凭水晶鞋这个宝贵的线索找到灰姑娘。原文就是那个线索,但是并不是灰姑娘。所以我们要花力气要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什么《伤寒论》这本小小的书会引起几百上千家的医家去研究它?原因就是这个。所以,我们要努力在经典的基础上往下延伸。


2

建立现代方证体系


所以我又提出来第二个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经典原文,还要建立现代的方证体系。这是我们现在年轻的研究生最需要着力、拼搏的目标。现代方证体系怎么建立?我也在摸索,根据我的体会,创建了一个思维模式——方病人思维。也就是说,我研究经方只研究三个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哪三个点?方、病、人。因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研究方,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小建中汤就是小建中汤。我研究人,看得见摸得着,胖还是瘦,容易不容易出汗,胃口如何,这些通过望闻问切都可以把握。我研究病,无论是古代的病还是现代的病,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的,所以我不讲理法和所谓的病机,因为病机的概念有时候说不清楚,那么复杂的病情光靠四个字怎么能说清楚?甚至有的人光用“肾虚”两个字就想概括一个疾病。所以我只研究方、病、人这三个点之间的关系,但是其实如果把两条边合拢,就是一根直线的对应关系,病加上人就是证。所以我其实还是研究方证的对应关系,只不过把证拆开来变成了病和人的组合。我临床上比较强调研究方与病的关系和方与人的关系,这个三角的两条边是最重要的,至于底边,病和人的相互关系还在研究中。临床上,有人把这称为“黄煌经方思维三角、辨证三角、方证辨证”,各种各样的说法,反正我就是这个思维模式,简称“方病人思维法”。


六、方病人思维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思维模式,也就是我的思路。方人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关系,每张方要对应一个人,对人的认识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点,是我们中医学的一个根本。“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这是来自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说得太到位了,他是重视人的。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说过一句非常精妙的话,这句话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注意了,专门研究了他的体质辨证,并且为此写过一篇《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这篇文章是1978年写的。为什么说这句话好?“凡论病先究体质、形色、脉象”,其实这里讲的“体质”“形色”“脉象”都在讲人。体质有非常多种,木火质、湿热质等等。为什么要先研究病人的体形、气色和脉象呢?“以病乃外加于身也”,病是身外之物,是外来的。这个思路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研究方人关系的一个理由。


什么是方人?方人是我们诊断的单元,这个方人有患者的体形体貌,肌肉发达与否,皮肤有无色泽、干枯与否,骨骼粗大的还是细小,还有五官、四肢、腹部、舌头、脉搏怎么样,这些体形体貌非常重要。精神状态也非常重要,是萎靡?是烦躁?是心中烦不得卧?还是默默不欲饮食?是郁郁微烦?还是但欲寐?这非常重要。人是活的,包括病人就医的行为心理都要观察。病人来的时候,是滔滔不绝的,还是沉默寡言的。病人的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都要问清楚,发病趋向是什么样的,容易出现什么症状,我们都要通过问诊要来诊察,这样我们才能概括一个方人。


为什么要强调方人?方人有利于用药的安全和精准。如果只从病入手,有时候用药会出现副作用,如果我们从人入手,用药就比较安全、精准。所以我非常强调方人对应。一张方对应每一个病人。三个失眠的病人用药可能都不一样。像普京这种不喜欢讲话的人,他的失眠我可能会用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特朗普这种情绪容易激动的人,经常头发飘飘,眉毛直竖,弄不好又口出狂言,“其人如狂”,我可能用桃核承气汤;金正恩这种人情况又不一样,他的失眠可能是因为财迷心窍,可能用到黄连温胆汤。这就是说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


七、张仲景对“方人”的应用案例


方人非常重要,张仲景就强调要重视人。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血痹的专方,血痹这个病容易出现在一种人身上,这种人叫尊荣人。尊荣人有什么特征?“骨弱肌肤盛”,赘肉多没有力气,而且容易困倦、出汗,用现代的眼光看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挺着大肚子,平时膏粱厚味,缺少运动,肌肉萎缩,赘肉很多。这种人所出现的下肢麻木不仁和疮疡痈肿的症状,都可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所以说张仲景非常重视人。金正日肚子很大,不能吃人参,但朝鲜人参多,他肯定吃人参。人参和黄芪不一样的,虽然都是补气药,人参是瘦人用的,大汗大吐大下以后津液丢失,脱水,人不能吃饭,张仲景就用人参,或者是白虎汤加人参,或者是四逆汤加人参,或者是桂枝汤加人参。黄芪是胖人用的,刚才讲的尊荣人才是用黄芪的。食欲特别好,又有浮肿,又多汗,又有困重,体胖,体内水分多,就用黄芪。金正日就是尊荣人,他如果早点吃黄芪桂枝五物汤,可能就不会出现脑梗,也不会出现心梗。至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用于张仲景在原文中提到的失精家。失精家有什么特征呢?容易做和性有关系的梦。女子梦交,男子失精。文学典型就是《红楼梦》中被王熙凤调戏、戏弄而最后死了的贾瑞。贾瑞白白瘦瘦的,叫他不要看镜子,但是不对啊,一看镜子,里头王熙凤就在向他招手,马上就性兴奋,就反复遗精,最后一命呜呼。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可以治疗这种失精家。胖胖壮壮的人是不用吃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只有白白瘦瘦的性功能不是很好的人,也就是阴头寒,就是不容易充血,勃起功能不好,这种人就适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以说每张方都有对应的病人。


========== END ==========


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

学习中医,一人学习,全家受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重要的是 - 还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投稿邮箱: 53283977@qq.com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性理疗,讲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对经方有兴趣者,可加微信jrbchk交流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历史文化



改变我们眼中的世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就踏上了回去的旅途,这中间的所有经历都叫命运,而所有的过程和感悟都是收获,这所有的收获都是补课,而生生世世的补课都是为了迈向涅槃! 当我们内心的世界改变了,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就改变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